
第一个问题:
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卵巢黏液交界肿瘤膨胀性浸润,都强调了间质消失,那是不是可以分别相应的应用CD10和Sma、Desmin 来标记这些融合区域的间质,若阴性或少量阳性即可以确定间质消失?
第二个问题:
取消了卵巢的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那发报告时是直接报卵巢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就不用写高,中,低分化了对吗?
第三个问题:
有两小问:病人有腹水的体征,
1.有腹水并不能代表就有腹膜种植对吗?
2.为什么伴有腹膜种植又有腹水时,腹水做液基,很多病例还是基本上看不到瘤细胞?第四个问题:
胰腺或肝脏或胆囊的黏液性囊腺瘤MCN 可见卵巢样间质,且是诊断MCN 的必要成分,且好像只有这个卵巢外肿瘤可伴有卵巢样间质,那有没有可能提示胰腺的上皮跟卵巢有什么关系,或者这能不能考虑说引发MCN 这个肿瘤的干细胞既可以向上皮转化,又可以向卵巢样间质转化,同理推断,卵巢中也存在这种干细胞既可以向黏液上皮分化又可以向卵巢间质细胞分化,继而解释卵巢黏液肿瘤的来源?
第五个问题:
关于粘液交界肿瘤中上皮内癌范围大于5mm诊断癌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我想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范围”这个词该如何理解和操作,对于腺腔形成的指的是直径吗,那对于表面上皮无腺腔形成的该如何把握,如果钻牛角尖的话就是关于直径和周径的困惑。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对膨胀性浸润的补充吗?






1. 从2014版WHO的原文来看,P26页针对MBT的Histology中叙述到:The cells show mild to moderate
nuclear enlargement, hyperchromasia
and sometimes pseudostratifi cat i o门,
but high-grade nuclear features are not
seen.
明确指出MBT的核必须是低级别的,高级别的核一般不会看到,而在同页的关于MBT/APMT with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的论述中,提到displays features of MBT/APMT and in addition has foci with marked nuclear
atypia confined to the epithelium.
综合这两段理解,可以得到如下印象:MBT一般没有高级别核出现,即使出现,也须是“灶状”。
2.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为灶状,多大算灶状”
在micro的世界内,我们通常以5mm作为最大观察的最大径线,因为这是一般显微镜的最低倍视野的直径。超出这个范围,就属于macro的范畴了。这也就是为何2014版WHO把各种交界性肿瘤的范围均界定为5mm。不是它一定如何精准,或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而是它便于病理医师的临床应用-低倍视野作为丈量单位。
3. 同时,我的确在某些参考文献中看到了这样尺寸的界定,英文的一时找不到了,现附上一份中文的,供大家参考。(点击阅读全文可)
4. 此问题激发我们思考的还有:在理解诸如WHO之类的文献和专著时,不要过分拘泥于文字本身,应该深刻体验和思考文字背后的东西,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不同段章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思考
5.国外的学术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WHO也仅仅是一个学术机构内部多位专家之间的综合和妥协观点,既不能代表所有学术研究,也不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切勿迷信。
6.综上,之所以强调上皮内癌应该是局灶,并建议以5mm作为一个实际应用的标准,旨在提醒:”在临床实践中,如果你看到大面积的所谓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应该多取材,很可能该病例已经够腺癌了!“这才是该指标提出的真正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