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出您的资料尚未完善!亲!快去完善资料吧。
您好,欢迎来到临床病理联盟  
搜 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亚专科 ▪ 微信汇 -- -- 病理医师分子病理应知应会-胶质瘤篇(一)
病理医师分子病理应知应会-胶质瘤篇(一)
作者:王强
时间:



引言

胶质瘤是成人及儿童脑部原发肿瘤中最常见的瘤种。对该组肿瘤的分子研究,已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诊断准确性以及预后判断能力。近期我们将根据《Surg Pathol Clin》杂志综述文章,为大家编译介绍胶质瘤分子病理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
IDH1/2 突变 ATRX 突变 组蛋白 H3 K27M 突变 1p19q 丢失 BRAF 融合 BRAF V600E 突变

提要
异柠檬酸脱氢酶 1/2 (IDH1/2) 突变状态和 1p19q 染色体臂状态对于准确分类成人弥漫性胶质瘤至关重要。
IDH1/2 突变的肿瘤比野生型肿瘤具有显着更好的结果。
在缺乏诊断性组织学特征的情况下,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可以仅基于特征性分子特征。
高级别小儿神经胶质瘤的特征是具有 K27M 或 G34 突变的组蛋白 H3 突变。
儿科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最常通过 BRAF 基因融合或点突变显示 MAPK 通路改变。

概述

70岁以下人群中,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仅占原发癌的2%,但在因癌导致的死亡中所占比例却为7%0-14岁儿童中,脑肿瘤是第二常见的癌症类型,且儿童癌相关死亡中的首要原因。脑原发肿瘤中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26%。生物学行为方面,胶质瘤的差异较大,自相对良性、缓慢生长、境界清楚至快速侵袭性生长、弥漫浸润性表现均可。

胶质瘤,即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肿瘤。目前来说,其分类还主要是根据组织病理学表现,即瘤细胞像哪种对应的正常成分,具体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不过,分子病理的介入已显著影响了病理层面对该组瘤种的认识。具体如:IDH1/2突变、且有ATRXTP53突变,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特征;IDH1/2突变、且有1p19q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局灶扩增、TERT启动子突变、10号及13号染色体缺失且7号染色体三体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可用于诊断;低级别胶质瘤中有BRAF基因的融合及突变,高级别胶质瘤中有组蛋白H3的突变,也可用于诊断。

进行分子检测鉴别胶质瘤之前,一般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因为相比其他癌种来说,脑肿瘤的年龄、部位、分子遗传学特征方面有显著相关性,胶质瘤也不例外。小儿的弥漫性胶质瘤多位于中线部位,且有组蛋白H3K27M突变;相反,较为良性的儿童胶质瘤是由MAPK通路改变所致、最常见为BRAF基因融合或点突变,且位于小脑或视路上。年龄较大儿童发生的恶性半球胶质瘤具有组蛋白H3 G34突变,而生长缓慢的皮质肿瘤多为BRAF突变所致、且为境界清楚的生长方式。年轻成人发生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分子特征表现为三打击,即IDH1/2TP53ATRX突变,且以精准的顺序出现。相反,IDH1/2突变、并有染色体1p19q缺失,则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少突胶质细胞瘤最常见于额叶,生长缓慢并有钙化。60岁以上的年龄较大成人中,肿瘤为IDH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主要是由拷贝数改变、受体酪氨酸激酶及PI3K/PTEN/AKTRb信号通路改变所致。IDH突变型及IDH野生型肿瘤在临床表现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IDH突变型肿瘤更常见癫痫,出现异常出血的几率低;而IDH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几率较高。

分子病理特征

IDH突变的弥漫型胶质瘤

IDH1/2突变的发现,带来了对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理解的进步,也改变了弥漫型胶质瘤的传统分级方案。IDH1/2突变的星形细胞瘤更多见于较年轻的成人,相同分级情况下要比IDH野生型患者的预后更好。

研究表明,IDH1/2突变胶质瘤中,ATRXTP53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此外,研究表明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IDH1TP53突变有关。

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肿瘤属于不同的病种,需不同于以往组织学分级方案的其他分级。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提供分子信息及实践方法委员会(Consortium to Inform Molecular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CNS Tumor Taxomomy)(非官方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中整合相关分子特征,提出了一个整合分类方案,将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分为:

  • 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分级2级:无间变性表现,核分裂活性低,无微血管增生或坏死;
  • 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分级3级:有间变性表现,核分裂显著,无微血管增生或坏死;
  • 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分级4级:有微血管增生或坏死,或有CDKN2A/B的纯合型缺失。

CDKN2A/B纯合型缺失整合入4级的分类,是由于这一特征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生存期缩短有显著相关性。该建议中对IDH突变型IV级肿瘤并未保留胶质母细胞瘤的名称。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弥漫型胶质瘤的一部分,主要见于50-60岁患者的大脑两半球。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2级或3级肿瘤。研究表明,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过程中的初始事件之一就是IDH1/2突变,甚至在1p/19q的缺失之前。确定IDH1IDH2突变后,同时有1p/19q的缺失,是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要求。1p/19q的共缺失可能与FUBP1CIC同时存在失活突变有关,二者是分别位于1p19q的肿瘤抑制基因。FUBP1CIC同时存在突变,是少突胶质细胞瘤所特有,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罕见。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其他突变还有:约80%的肿瘤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与ATRX突变互斥存在。

1p19q的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定义性特征。大部分肿瘤缺失的是1q的两条染色体臂、1p1条染色体臂、19p的两条染色体臂、19q的一条染色体臂,部分肿瘤会同时有伴多体性的缺失,且1p1q19p19q的比例不一(原文如此,译者注)。这种相对的缺失或超级缺失(supeloss)与肿瘤的快速进展有关。1p/19q的缺失同时伴多倍体与不良预后、病变发生时候年龄较轻、组织学分级较高、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较差有关。最近有纳入333例的大规模多机构研究证实多倍体对预后有不利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瘤中CDKN2A/B缺失及PIK3CA改变也偶见于高级别肿瘤。

IDH1/2与星形细胞瘤中的ATRX/TP53突变、或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19q缺失有显著相关,导致无法分类的弥漫性胶质瘤数量显著减少。不过,少突胶质细胞瘤一般很少需分子检测支持,一般不建议进行分子检测。

免疫组化可用于检测IDH1 R132H突变,通过突变特异性抗体,IDH突变型胶质瘤中阳性率为80-90%。其他IDH1/2突变较为少见,但具有同等重要的预后意义,需通过基因测序检出。免疫组化还可用于检出ATRX表达缺失,且p53强阳性着色可提示TP53突变;不过,常有的抗体并非突变特异性,可能还需分子检测证实。

1p19q的状态评估是各实验室公认的检测,FISHPCR检测杂合性缺失、二代测序、基因分型、甲基化分析等,都可以提供1p19q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分析1p9q的染色体臂时,评估的是染色体1p19q的共同缺失,因为单一的19q缺失常见于星形细胞瘤,1p的局灶缺失常见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

1. 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特征:(AIDH1 R132H突变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呈强阳性表达;(BATRX免疫组化,浸润性胶质瘤细胞中着色缺失,正常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仍有着色;(Cp53免疫组化,细胞核强阳性着色,提示有突变。这一三联表现是IDH突变型胶质瘤的特征。(D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特征,包括7号染色体三体并有EGFR的局灶扩增、CDKN2A/B的纯合型缺失、10号及13号染色体单体。存在这些分子特征的勤快下,即使无高级别组织学特征,也应诊断胶质母细胞瘤。

2.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A)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是IDH1/2突变,可通过突变特异性抗体做免疫组化来诊断;此外,所有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必须同时存在1pB)及19qC)的染色体缺失,可通过FISH或其他方法检测出来,如全基因组测序(D)。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Galbraith K, Snuderl M. Molecular Pathology of Gliomas. Surg Pathol Clin. 2021;14(3):379-386.

doi:10.1016/j.path.2021.05.003

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楼二楼   服务热线:400-888-1223 传真:020-62789556 邮编:510515

Copyright © 2015 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54759号-2